经典中式风格翻新 大宅子的实用重生

12-03发表
浙江 杭州

  厚重的红门、铺着青砖的院落、绿色窗棂、红色廊柱,当年流行的样式和材质已经成了历史。 绿叶婆娑中,阳光斑驳地洒在地上,很多人已经不在了,四合院依然静静的守望着,缅怀着自己亘久不变的记忆。

 

  在《跨过厚厚的大红门》中,章含之写到:“四合院的主人几经变迁,现在只剩下我和我那经常不在北京的女儿。四十年中四合院随着它的主人经历着历史的浮沉,目睹了发生在这院子里的喜怒哀乐、生离死别。它也随着院中的主人经历了荣耀与屈辱,经历了车水马龙的繁华富贵和门前冷落的世态炎凉。但是这一对榕树却永远忠贞不渝地年年开满一树粉红色的花,用它甜甜的幽香慰抚着主人的心灵。”

 

  这个历经世事的四合院就是史家胡同51号。1959年,毛主席、周总理感谢章士钊对共产党的帮助和合作,把这个四合院送给他。此后,这里居住着在共和国历史上颇有影响的人物:章士钊,中国近现代史上的文化名人;乔冠华,曾任中国外交部部长;章含之,毛泽东主席晚年的英语教师。父母亲和乔冠华都已过世,在前院办公室里,已过花甲的章含之,作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城乡发展国际交流协会的会长,仍在继续她的工作。

 

 

  史家胡同51号。

 

 

  北房的大会客厅,父辈的中式家具与西式沙发交融在一起,亦古亦今。

 

 

  一张章含之和女儿的照片被绘成油画,总是放置在章含之的书桌旁,母女的舔犊之情可见。

 

  史家胡同51号原是个官邸式四合院,前后有三个院落,前院、中院和后院。解放前,这里是《大公报》在北京的办事处。迁入时,章含之的母亲坚持不要那么多房屋,把后院割出去,中院便成了后院了。在章含之的记忆中,父亲一生漂泊不定,搬进四合院时,已是八十高龄,对于他和全家来说,这所四合院使他们第一次有了真正意义上家的感觉。在这大而宽敞的四合院里,章士钊大部分时间是看书,写他的《柳文指要》,生活得舒适、满足。

 

  上个世纪70年代初,乔冠华搬进来之后,51号院真正成为章含之自己的家。那时侯,同在一条街上的邻居街坊会亲切地称乔冠华为“乔老爷”,叫章含之则是“妞她妈”。从初夏到深秋,他们常常在深夜的月下散步。“乔老爷”统计出,走一圈院子是八十步。一弯新月时,“乔老爷”常如醉如痴地抚摸着一棵棵树,端详着一朵朵花。那时,只有这深深的四合院和章含之在静静聆听他倾吐内心的感叹。

 

  北房是大会客厅,有客人的时候,正房门口的两个大红灯笼被点亮,有月光和风在树叶上滑过——内部以白为主色调,白沙发、白窗棂,让主人随时可以静静徜徉在往事中。父亲留下的二十四史的古制书柜、雕花木榻、镶螺钿的木家具,带着文人特有的儒雅装点在四处。章士钊先生与毛泽东的合影,乔冠华在联大上倜傥的仰天大笑,章含之年轻时的风姿绰约——大大小小的照片摆放着在房间各处的木几上,它们驻足当时岁月,让那时人那些事缅怀眼前。

 

 

  窗前的照片简洁概要地涵盖了整个家的历史,父亲章士钊与毛主席、周总理等前国家领导人的合影到如今已是珍贵的历史资料了。

 

 

  东偏房的餐厅,一张餐桌设计得别具匠心,一些旧瓷器被精心摆放在格子里,流露出主人对生活的精致态度。

 

       转载来源:居住在线

 

 

 

 

  厨房是女儿和杨晓平装修房子时重新改建过的,明亮、简洁的现代气息和院子里别的房间迥异其趣,不过很实用。

 

 

  主人经常在家举行聚会,招待亲朋好友,聚会上,酒觞交错,是别样风流;别的时候,它们就成了厨房的一道晶莹璀璨的展品。

 

 

  章士钊生前将自己的大部分藏书捐献给了国家,剩下的部分章含之将它们珍藏在自己家中,装修改建房子时,特意为这些藏书备出了一个房间。

 

       转载来源:居住在线

 

免责声明:本文系酷家乐用户转载自网络,发布本文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用,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,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、文字的真实性、完整性、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,请读者仅作参考,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。

发表评论

不如来和大家一起讨论吧?

发布

帖子标签:

帮助中心

    图片标签

    x

    自定义标签

    标签历史:

    图片描述

    操作成功 操作失败

    不通过 更新描述 通 过 推 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