黄湘民:可持续设计需要业界共同努力
黄湘民(Samuel Huang):HOK副总裁 中国管理总监LEED认可专业人士
建筑师有责任和机会去影响不同的利益相关者
记者:HOK制定的可持续发展设计政策,体现了社会,经济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性,您觉得该如何达到这三个可持续?
黄湘民:这三个可持续,并不是建筑师单方面就可以达成的。一个项目或一个开发要达到社会、经济、环境这三方面的可持续发展,绝对需要一个整合性的团队。当业主、工程顾问、设计师包括建筑师、室内设计师、景观建筑师,都能有同样一个方向、一个道路——我们都要达到可持续发展,当大家都有这个态度、想法的时候,最终做出来的才会是可持续发展的。团队协作最重要。
记者:具体来说,建筑师在里面承担了一个什么样的角色?
黄湘民:在整个项目发展过程中,建筑师可能占着非常多的一部分,除前期策划、后期运营外,在中间,建筑师能跟大多数利益相关者进行沟通和联系,并影响他们。建筑师有责任和机会去影响和教育不同的利益相关者。比如业主,在做一个项目过程中,当我们觉得业主的做法并不绿色、环保,而且并不可持续发展的时候,我们会告诉业主我们的想法是什么。只有不断地教育,不断地告诉所有人的时候,这个事情才会成功,可持续发展的设计才能真正达成。
记者:业主会多大程度上采纳你们的意见?
黄湘民:这就涉及到了社会、经济、环境,这三方面,缺一不可,有时候也很难做出平衡,有时候是妥协,尤其是在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上,通常在这方面需要多一些前期成本跟金钱投入。当业主碰到这些事的时候,会想“我为什么要投入这些钱”,我们就必须开始教育他说“你有可能会降低后期运营成本,你有可能三年或五年内把钱收回来。”做绿色建筑,成本肯定会上升,但我们相信越早开始做这个事,从设计就开始做,比起后来比如用机电设备附加上去,同样达到一样的标准,会降低非常多的成本。所以我们的看法是,只要业主愿意做,并开始做,那么绿色设计所增加的成本并不是很多人想象中的那么高。
但是当账算出来对业主不好,业主不接受的时候,怎么办?当经济的可持续性不存在的时候,就必须妥协。每个项目都做到零碳或碳中和,也挺难的。所以也要看项目所在地、市场的经济状况如何。大家都有积极性去做这个事,还是比较重要的。
记者:您曾说过中国可持续设计要从大做起,如何从大做起?
黄湘民:对我来说,从“大”做起,项目并一定要大,这个 “大”是指我们应该从城市的尺度、规划上面,从大方向、大角度开始想起。我最常举的一个例子——但也许不是有很多人认同——北京和上海的差异:北京每个街坊都非常大,路都非常宽,非常多高速路,导致很多上班的人必须开车,但现在比较好的就是开始慢慢改善公交;上海路比较窄,路网密度比较高,公交也比较发达,人们就愿意搭乘公交车和地铁,这无形中就会减少很多碳排放量。这也是一个非常好的建设可持续未来的方式。
所以要从城市的角度开始看,像美国的一个非常大的错误就是,建造单一用途的城市商务区,而没有配套很多住宅区,这样导致的后果就是所有人都住在郊区,必须开车上班,造成非常多的阻塞。在可持续设计方面,中国如果能多借鉴别人的错误,多做一些多用途综合功能的开发,就会减少这种搭乘来回交通的时间,和所造成的碳排放量。
一个评价体系能否成功,在于评审机制
记者:听说HOK的每个建筑都包含有可持续性设计,是都遵循美国的LEED 标准,还是各地情况不同?
黄湘民:我们每一个设计,不管业主要不要求,我们一定帮它做,而且是从规划、概念设计开始,利用科学性的分析,针对建筑的方位、朝向、体量等开始做这些设计。
虽然我们是美国公司,但也尊重世界各地的评价标准,所以在新加坡、中国或其他地方,我们也愿意针对其他评价标准做这个认证,一旦业主跟我们说,要做LEED,或中国、香港、新加坡认证的时候,我们都可以做到,因为其实全世界的绿色评价标准的基本原则是互通的。但通常业主并不是一开始就知道要做可持续性设计,还需要有一个培训、知识传递的过程。
记者:美国的LEED标准有什么不适用于中国的地方?
黄湘民:最不适用于中国的地方就是各种不同工程标准的转换,但美国的LEED rating systems已经有很多年历史,已非常普遍地被采用,大部分在中国也都是可行的。
当然还有一些积极的做法可能现在在中国比较不适宜,如另类的交通工具,比如鼓励骑自行车、电动自行车,还有大家共乘的做法等,虽然在中国已经有少部分人开始做了,但在某些程度上并不是太容易做到普及。
记者:对于这些不适宜于中国的地方,你们是怎么解决的?
黄湘民:其实LEED非常有趣,并不是每条都要达到才能拿到LEED,它有一个得分系统,其中的必要条件达到后,就能够得到LEED。这个必要条件跟中国的四节一环保是一样的——节能、节地、节水、节材,所以我会说原则是互通的。
其它就是取舍的问题。就像我刚刚说的,环境和经济的可持续性通常不仅仅是建筑师的责任,我们必须交予业主,业主如果愿意做,那最好;如果他有经济上的考量,那我们也会说,我们不做这个,就做那个。最终都是希望整个项目的碳排放量能越少越好。
记者:您对中国现有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,有什么看法?
黄湘民:全世界的规定都非常类似,中国绿色建筑评价体系也是,它是评价一星、二星、三星的一个方法。至于制定的那些准则,现在国际交流也都非常频繁,中国也有非常多的专业人士,写出来的东西都挺好。
但是我认为一个评价体系能否成功,是在于评审机制,每个开发商是不是只是为了拿一星、二星、三星或那个绿色标章,来做这个事,然后随便递交个图纸,拿去评审?评审委员是否够权威、够专业?我想在执行、落实、审批等方面都还有比较长的路要走。
免责声明:本文系酷家乐用户转载自网络,发布本文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用,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,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、文字的真实性、完整性、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,请读者仅作参考,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