张爱青:为设计赋予生命和灵魂

12-25发表
浙江 杭州

 

 

张爱青

 

  张爱青,北京市恒盛筑诚装饰设计有限公司董事长,深圳市科源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北京公司设计所所长。曾操刀聊城阿尔卡迪亚国际温泉酒店、保定市白洋淀“古韵·在水一方假日白宫大酒店、国家商务部“发展中国家经济管理官员培训配套”项目、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部办公大楼、北京市地方税务局各区县所改造项目、奥运村奥体公寓等项目。国内的一些大奖也榜上有名。

 

  当一袭飘逸的长发,稳重中还有点小含蓄的张爱青,站到你面前时俨然一个艺术范儿十足的设计师,聊起天来发现瞬间建立的“普通人与艺术人”之间的距离荡然无存,取而代之的是亲切、可爱的设计师形象。

 

  你的第一份工作是什么?从中感悟最深的是什么?

 

  我是学设计出身,上学期间没有什么“目的”性的安排,到什么阶段走什么样的路,因为一个学生在学校的时候基本上什么都不会,而且对于没有背景的人就要靠自己养活自己,所以当时大三就开始接触室内设计,跟老师的朋友一起接手郑州一家高档酒楼的项目,当时上午上课,下午到晚上12点都在工地工作,那段日子很辛苦但很新鲜,从理论到实践的过程,很充实。

 

  让我感悟最深的是这个行业很复杂,包括各种材料、工序等,不是想象中的将图纸画出来就万事大吉。当时刚接触的时候什么都不懂,但好在埋头“傻”干,让做什么就做什么。描图的生活持续了半年,中式元图案、建筑斗拱、飞檐、欧式罗马柱、壁炉、雕花等等各种节点大样 ,这些都为以后的设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。

 

 

 

  张爱青作品

 

  到深圳正式的开始工作是否有水土不服?

 

  在深圳的几年一直在一家公司做设计,因为有大学的工作基础,所以没有遇到不适应的情况,半年后就负责项目的设计和后期跟踪,老板给予我很大的信任。这段时间的工作与大学时有很大的差别,深圳的生活节奏很快,那三年非常锻炼人、熬人,是我真正的接触设计行业,在郑州只是一个“预告片”,深圳的工作才让我知道什么是设计,也学会了吃苦,那会加班是家常便饭,有时候三、五天的连着通宵,但当时很开心,而且我老板也是一个很认真的人,有时候也会到凌晨3-4点才回家,所以我更没有理由偷懒。

 

 

 

  为什么从深圳辗转到北京,北京和深圳的设计市场有哪些不同?

 

  在深圳做了四年设计,然后到北京做了五年,第一次接触北京市场是总政西直门宾馆改扩建项目,这个项目结束后由于种种原因让我选择了北京。相比较而言深圳的环境比北京活跃些,设计氛围更浓一些,一些设计思想和思路相对较“前卫”。但深圳当地的市场已经饱和了,而北京市场还很大。

 

  到北京发展客户源自哪?

 

  当时没有刻意去找客户,都是机缘巧合,这与我的工作态度有关系。当时做完西直门宾馆后,有机会做了一个地税的办公项目,位置在房山区偏远的河北镇,一个半山腰上,大概有两百万的造价,设计费就2-3万。当时公司因为项目小而且偏远,不是很重视。但我觉得项目往下做不做无所谓,但既然已经设计就要给人一个完整的交代,不能半途而废。当时可能就是基于这样一个负责任的态度,得到业主的认可,到后来陆陆续续又有一些设计项目。通过这些项目认识一些客户,客户成为朋友,朋友介绍客户,这样“滚雪球”式的发展渠道。

 

  创业的心得是什么?创意灵感又从哪里来?

 

  创业中不同阶段会有不同的认识,不能否定三年前我的所想所做是错的,现在是对的。因为三年前我的意识也达不到现在的高度,如果意识高度超过现在就会“乱套”。最初做设计时候会一味的妥协客户,为了拿到下项目嘛。只是为了设计而设计,跟甲方沟通时,会“干巴巴”的谈设计。但现在就不会,接触客户时首先聊天或做其他的,不会简单的聊设计,更注重业主深层次的需求。如果是做酒店项目那我会更多的考虑经营、业主的回报率、餐饮的功能需求等,因为这些才是核心。

 

  而我的设计灵感源头很多,与业主的沟通、建筑位置、建筑本身的形式、业主的定位和需求,在这些基础上赋予它一个灵魂。

 

 

 

  张爱青作品

 

  创业过程中,你是如何区分“设计”与“管理”的?现在你是主要做哪一块?

 

  目前我的团队有12个人,管理和设计我都要做。之前在其他公司时不存在管理问题,那现在创业管理团队,从最初的2个人到现在的12个人,经历了不同的阶段。虽然抓管理,但设计也不会丢,只是他们之间的比重不同而已,现在工作重点偏向管理,设计上把握大的思路和方法,具体的由方案设计师去实现。

 

 

 

  从之前做设计到现在“接触”管理,其中角色的转变问题,其实不止是我,也是很多其他创业设计师会遇到的问题。大家都是做设计出身,对管理了解的太少,甚至有点迷茫,所以在团队管理上有时候会很吃力,一方面是因为设计师都很有个性,本身就不好管理;另一方面普遍缺乏责任心、主动性和吃苦耐劳的精神。其实我常常告诫他们现在是为老板干活但最重要的是为自己积累,我希望他们都强大起来,因为团队不是靠一个人。我经常给员工讲的就是“木桶原理”,只有所有人都强大起来,这个团队才会强大。当然团队中也不乏一些聪明能干很优秀的人。

 

  创业以来认识到哪些创业“误区”?

 

  创业以来接触的项目和客户群不一样,参差不齐,但我很“不欣赏”两种客户,一种是盲目设计,这样的客户什么也不告诉你,先让设计师做方案给他看,他“拍板”觉得可以在继续谈,天知道他觉得怎么样才是可以,这样就会无休止的改,也不会有好的结果;另外一种把设计当魔术师,我想要什么你就的给我变出什么,如果本着这种心态去做这个项目就会很“糟”,业主会觉得设计师能帮他实现所有,但设计不是纯艺术那样天马行空,它是实用艺术,与生活密切相关。不是你想要什么就能变成什么的,当遇到这两种这客户时我就会选择拒绝设计。

 

  面临过最大的挑战是什么?

 

  印象最深、最累的是沙河一个部队基地项目,大概有4500平左右,要求一个月完成,包括设计和施工,虽然听起来很不靠谱,但确实在一个月内做出来,而且效果还特别棒,当时我们也是拿出军人“一言九鼎”的作风,派了三个人盯在那,边设计边施工,部队也不容你有任何反驳余地,而且对细节要求很严格。

 

 

 

  张爱青作品

 

  你如何理解中国的设计市场与国际的不同?

 

  我们也常去国外考察,大方向讲国内、外的环境很不一样。国内在政策引导和现状情况使建筑和室内分开是“两张皮”,无论酒店、会所、办公等都是搞建筑和土建的人将建筑建好,但里面的功能性还很弱,住进后室内设计师才接手,重新定位和格局,可能所有的管线都要重新安装,这是一个很大的浪费。国外这方面就好一些建筑和室内一体化,比如国家大剧院从建筑到室内都是一个大方案,一个系列,虽然有很多设计事务所配合,但都是在一条线上,相比下国内就是会产生浪费和安全隐患。

 

 

 

  设计时如何挖掘本土文化?

 

  “文化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”,现在我做项目时很注重本土文化的挖掘。设计师的知识能量很重要,他们要引导潮流风尚,如果误导将“罪孽深重”,很害人的。现在我在聊城、河北等地的项目,都会提炼和融入当地的文化、风土人情等,如果做出来的项目放到全国各地都可以用,“百搭”效果那就很失败了。设计一定符合当地的文化,当地人对我们的项目反映很不错,当本地人对本土文化司空见惯,感觉不灵光时,那我们就将这些元素进行提炼、加工和再创造,用现代的理念、方法、材料等手法进行演绎,让当地人对这些文化既熟悉,又眼前一亮,给他们呈现出新颖的效果。建筑和空间跟人一样都有自己的特有气质,那设计师的任务就是怎样把它们的气质体现出来,还要符合当地的文化,这样的建筑才有生命力,“活”的才会长久。

 

 

 

  张爱青作品

 

 

 

 张爱青作品

 

  现在有独立的配饰设计,那您在做室内设计时配饰设计是否自己做?

 

  现在我们都要自己做,至少方案是我们出,甲方可以根据我们的方案去采购,或直接“打包”给我们。现在做酒店项目时,从方案阶段室内设计、灯光设计、配饰设计三个部门一起去谈,同时跟甲方见面。因为有些酒店业主可能对酒店的概念不够了解,我们需要引导他们,他们有时“怀疑”为什么三个团队一起做,我们会告诉他这样做会给你带来什么样的效益。现在设计分的越来越细,同一家公司有独立的多个部门。独立的灯光公司或配饰公司都慢慢多起来,这也代表市场发展越来越快,分工越来越细,这很好的,设计更专业、更细致。

 

 

 

  关于“设计”合作与“商业”合作你的定义和原则是什么?

 

  设计合作很不错的方式,有很多人认为同行是敌人,但到一定程度后就不存在竞争对手,“牵手”合作会更好,这样形成良性发展。现在我们在北京有个酒店设计联盟,大概二十几家酒店设计公司的老总经常一起聚会、沟通,这样一是能实现强强联合,二是大家身处同行业多沟通交流,包括与客户的交流心得、公司的经营管理、项目合作等,对我们各自的发展也非常有益,在相互了解的基础上去合作,比如一个大项目,一家公司做会很累、很辛苦最后可能也未必能搞定,那大家一起做,就能“双赢”或“多赢”。

 

  你认为每个设计新人都应该知道些什么?

 

  现在设计公司老板像拉车人,车上是自己的员工,你一方面要了解别的拉扯人的快慢,一方面还要埋头拼命拉自己的车,不然员工会觉得你偷懒,当然员工也会下来帮你推车,但还是很辛苦。每个新人都有可能变成拉车人或推车人。所以我希望新人不要太浮躁,认清自己处在什么阶段和发展方向。功利心也淡一些,新人的前几年是打基础阶段不要为了眼前的经济利益丧失前程,有坚实的基础机会来临时你就能牢牢抓住,如果基础不牢,即使把机会送到你面前也未必能发现或抓住。在公司我也会通过自己身体力行的做法去影响团队,所有人都没有理由不去努力。

 

 

 

  张爱青作品

 

  给准备创业的设计师们一点建议吧!

 

  不要带着浓浓的功利性,来北京这5年我从没想会走到今天,“水到渠成”的过程。在每个案子里我都投入自己十五分的“认真”,不要因为费用低或项目要求不严就不认真做,其实每做一个项目都会给你带来潜在的客户或意想不到的收获。先做人在做事。设计不是空中楼阁,是与生活紧密相关的。设计师不是单纯的设计空间,而是在设计生活。

 

免责声明:本文系酷家乐用户转载自网络,发布本文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用,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,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、文字的真实性、完整性、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,请读者仅作参考,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。

发表评论

不如来和大家一起讨论吧?

发布

帖子标签:

帮助中心

    图片标签

    x

    自定义标签

    标签历史:

    图片描述

    操作成功 操作失败

    不通过 更新描述 通 过 推 荐